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面临多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的 “降本增效” 愈发重要。降本增效源于精益生产,如今在新时代有了新内涵,需重新审视 “本”,明确降什么、怎么降,且降本应服务于增效与企业发展。
一、降本增效的背景与概念演变
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企业在注重 “开源” 同时更关注 “节流”。降本增效概念源于精益生产,原本指通过技术提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如今时代不同,其内涵扩展,成本不仅包括显性成本,还涵盖隐性成本。
二、哪些成本必须降低
1、形式过场的 “脸面费用”:八项规定后,企业应控制超标接待、宴请、浮夸装饰等费用,整肃风气。
2、低效高耗的 “繁琐事务”:精简冗长流程、低效会议和大量事务性工作,节约时间成本,提升效率。
3、性价比低的 “零散支出”:建立动态成本管理,如大宗集中采购、整合打包策略性内容,控制年度花销。

三、哪些成本不能降低
1、凝心聚力的 “思想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以党建引领,统一全员共识,增强企业凝聚力,相关费用必须保证。
2、涵育价值的 “人才投资”:人才是企业发展关键,培训教育可激发员工潜力,满足其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企业应重视人才培养投入。
3、为长远计的 “技术革命”: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研发虽前期投入大、见效慢,但有助于企业优化流程、提升管理、迭代升级,相关支出不可省。
四、降本增效的原则与思考
降本是增效途径之一,但单纯降本可能有副作用。企业应明确降本目的是增效与发展,避免舍本逐末。管理者需共同探讨,确定成本控制方向,确保降本举措符合企业长远利益。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应全面理解降本增效,合理降低不必要成本,同时保障关键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