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智能智造 >
http://www.sohu.com/德国制造业强大的真相 发布时间:2014-05-17        浏览:
来源:http://bschool.sohu.com/20140507/n399240918.shtml

本文三则小故事或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德国制造”?欧元区“定海神针”德国为何一家风景独好?

  推荐阅读

  美国 制造业迎来一场巨变亚洲可以向德国学什么?制造业为何成不良贷款重灾区?日本制造业的苦恼替代“中国制造”东南亚究竟行不行?东南亚替代“中国制造”之争 中国钢贸大王资产被冻有何玄机?中国制造业的凤凰涅槃默克尔的德国挨批了郎咸平:全球制造新版图美国制造威逼中国制造?

数据编撰机构Markit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德国4月制造业活动实现连续第10个月扩张,得益于产出和订单的增长,表明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在第二季开局稳健有力。
1

  数据编撰机构Markit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德国4月制造业活动实现连续第10个月扩张,得益于产出和订单的增长,表明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在第二季开局稳健有力。

  数据显示,德国4月Markit/BME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升至54.1,预期和初值54.2,高于3月终值53.7。

  该指数高于50,表明行业活动扩张;若指数低于50,则表明行业活动萎缩。Markit的分析师Oliver Kolodseike在数据公布之后称,4月制造业PMI终值暗示德国制造业活动小幅加速,生产增长速度为近三年来的第二快水平。

  Markit在报告中指出,该国工厂连续第12个月提高产出,企业将此归因于经济环境改善和订单增加。

  德国统计局(Destatis)定于5月15日公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报告,德国财政部和德国央行(Bundesbank)均预计该国一季度经济料录得强劲复苏。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成为欧元区屹立不倒的“定海神针”。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

  分析人士王慧中和煦阳光分析指出,究其根本,除了德国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

  本文三则小故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德国制造”:

  一、帐篷的故事:

  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灾民们相互打听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往往引来周遭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是最好的。

  二、钟表的故事:

   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2010年,在华投资生产大型齿轮的一名德国商人陪父亲在青岛游览时看见了这座钟表,老人 顿时认出了钟表所用的齿轮便是由他的家族企业供应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该德国商人表示:“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 年,真要维修时,恐怕要到我的曾孙一代了。”

  三、桥梁的故事:

  1906年,德国 泰来洋行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1909年建成。合同规定,该桥自完工之日起保证坚固80年。在1949年解放兰州的战役中,桥面木板被烧,纵梁留下弹痕, 但桥身安稳如常。1989年,距桥梁建成80年之际,德国专家专程对该桥进行了检查,并提出加固建议,同时申明合同到期。如今,中山桥仍然照常使用,并被 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大致具备了五个基本特征: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

  但“德国制造”的光环并非与生俱来,从历史上看,“德国制造”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灰姑娘”式的蜕变进程。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较邻国法国晚了30年,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更是接近尾声。由于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 追求强国梦的德国人在列强挤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等“卑劣”手法,不断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由此遭到了工业强国 的唾弃。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德国制造”被评为“价廉质低”的代表。

  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新《商标法》条款,要求所有进口商品都必须标明原产地,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分开来。

   从那一时刻起,德国人开始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产品的廉价,而是产品的质量。于是紧紧抓住国家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改革创新,锐 意进取,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机械、电气等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催生了西门子、克虏伯、大众等一批全球知 名企业,并推动德国在一战前跃居世界工业强国之列。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国“三位一体”的体系保障。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

   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德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 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 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

  推荐阅读

  美国制造业迎来一场巨变亚洲可以向 德国学什么?制造业为何成不良贷款重灾区?日本制造业的苦恼替代“中国制造”东南亚究竟行不行?东南亚替代“中国制造”之争中国钢贸大王资产被冻有何玄 机?中国制造业的凤凰涅槃默克尔的德国挨批了郎咸平:全球制造新版图美国制造威逼中国制造?

  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高达58亿欧元。

  二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

   德国长期以来实行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为德国制造业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 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 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 还整体提升了“德国制造”的竞争力。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制造业创造价值达180亿欧元。

  三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 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德国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三至四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一到两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职业学校教育费用由国家承担,企业实践培训费用由企业承担。

  目前在德国可以参加的培训职业多达350多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多。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竞争力。

  中国制造的另一面镜子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久前在访德时发表讲话称,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德国质量”,德国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中国速度”。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载体。在一没技术二没资本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只能是也必须是廉价劳动力。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低价、低环境成本和高资源消耗为特征的中国制造,也要改一改“微笑曲线”了。

  德国质量,既是技术使然,也是品牌使然。在施正荣那条著名的“微笑曲线”里,技术和品牌占据着获利高位,而组装和制造则盘踞着获利低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制造揭竿而起,也是为了从获利低位迈向获利高位,为了成为“王侯将相”。

   中国制造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从前一提起中国制造,就是衣帽鞋袜,而现在提起中国制造,我们开始有底气推销高铁核电了。3月在全国“两会”后的总理与 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李克强就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中国装备(高铁、核电)走出去可以在世界 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李克强同时也向中国企业呼吁,“(自己)对中国装备质量等做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

  套用 近期最流行的一个句式,制造虽易,质量不易。且行且珍惜。中国市场是我们招商引资的法宝,但中国市场首先应该是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的市场。“中国速度”是 我们引以为豪的发展名片,但是“中国速度”一样也不能逃脱经济周期规律的“引力”。“中国速度”需要慢慢适应从高速到中速的落差,而这落差需要“中国质 量”来补位。中国制造需要站在“微笑曲线”的两端,赚高附加值的钱,赚产业链中高端的钱。

  今天的中国正如同19世纪晚期的德国,也是追赶型的崛起国,尽管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甚远。面对诸多挑战,吸取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摆脱困境、再铸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