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栏目 > 智能智造 >
精益生产咨询观点:问答:互联网的培训如何开展 发布时间:2014-09-04        浏览: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有目共睹,而资本市场更看好二者的跨界融合,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目前看来尚是一个可深耕的领域,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背 景下拥有巨大市场前景的K12教育。K12教育培训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K12教育与互联网结合,是颠覆还是融合?在这场硝烟渐起的激烈竞争中, 培训机构的管理者何去何从,决胜的秘诀是什么?我们带着相关话题,采访了有着十多年培训教育机构运营管理经验的前迈格森国际教育运营总监时光老师。

  互联网教育需考虑学生的学习生命周期

  问:现在在线教育十分火热,它对K12教育有怎样的影响?

  时光:

  教育本身重视体验和效果,在线教育改变的是上课方式,体验从线下走到线上,这一点来说它对K12阶段的教育影响力有限,尤其是对12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在这个阶段儿童教育的关键是人、空间和教具。

  在线教育虽然给人们一个灵活的学习时间,但和传统教室上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互动氛围,可供学生在学习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或讨论,这是单独听课所不具备的。

  同时,在线教育对学生的自律性有所要求,K12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体验过程,课堂的体验意义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规则意识尚在形成过程中,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处在基础阶段,还比较难达到自律学习的要求。

  问:资本市场看好K12在线教育,你认为是为什么?机会在哪?如何避免资本市场带来的浮躁?

  时光:

  资本市场对在线教育的关注,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首先,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特别大,教育算是朝阳产业,体量很大,市场空间也很大;第二, 现在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上,还没有出现一个特别成熟的盈利模式,资本市场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得机会,这对于大部分互联网教育公司来说,是一个拿概念讲 故事的好时候,毕竟K12教育的人口基数很大,其中有很多可讲的概念。但从资本角度说,一个故事讲出来后,最终是要盈利的。

  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用免费的方式做用户,会以用户增长情况、在线活跃用户量、pv、uv等作为产品价值和好坏的评估标准,从获利的方式看,多 是靠其他的流量、广告或者第三方来获得盈利,K12教育和这种互联网模式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实现难度,实际付费用户量则成为尴尬话题。想要把这些人转化成付 费用户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好的体验加上大量的结果型案例,同时,这样的案例还需要得到家长[微博]和学员的认可,目前几乎没有一家公司是真正100%把20%的用户发展成为长期客户而产生长远价值的。

  传统教育培训市场现在已经不再处于高利润发展期,我相信互联网教育是一个好的概念,未来也会有好结果,不过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模式,还有待观察。

  问:互联网对很多传统的行业冲击都很大,对K12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影响力较小,那对于学校、教师等教务问题上,有怎样的影响呢?

  时光:

  这个问题在行业里已经被讨论很长时间了,比如数字校园、移动教育,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教务环节。教育分为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者的 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要传达给孩子的教育“内容”也是一致的。它并不仅仅是信息的流转,更是一种教育导向的流转,目前这点还是很难做到的。孩子在社会教育与 校园教育中的角色有时候不明晰,数字教育服务商们兼顾不到这三个维度。你可以看到西方有很多类似于培生、麦格希这样的教育集团,有完备的研发出版、教育服 务及评价体系。

  从我个人来说,最初选择QuickERM这家管理软件系统提供商,因为它提出了“学生学习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与数字校园的理念是一样的。无论 是家庭、校园和社会,首先得明确教育的方向在哪,孩子在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切的教育服务都应该围绕孩子为核心展开,同时也要关注信息是如何被记录和跟 踪,从而让学校内部各部门间的有效信息得以记录与互联互通,否则很难达到一个好的教学目的。

  未来教育市场将向进一步的精细化发展

  问:现在的教育培训市场,呈现百花齐放、大集团和小机构并存格局,相比而言,大培训机构在运营商有哪些不同?小机构又会面临哪些机会和挑战呢?

  时光:

  从运营实践角度来说,大公司多采用标准化运营,有经验有沉淀,但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度不足。在实际的运营标准和一线的业务当中,如果是要给客 户带来更好的体验,那么一定得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自我进化能力,否则标准化的运营不会给客户带来好的用户体验,反而会约束实际的业务发展。

  小机构最大的优势是小而美,个性化、特色的体验模式实现起来迅速有效,口碑易扩散,效果体验最易体现。而它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来自于此,规模化的复制效果不佳,一套标准换了一个区域/地域之后,是否适应新区域的水土。

  同时,小机构在运营管理上也有局限性,多数情况下小机构初期比较重视营收,过于关注预存圈人,但是收入不结转,预收款还不是你的收入,小机构利 用预收款迅速进行扩张,日本、新加坡、美国一些公司有过类似破产案例,不是因为营收不好,是因为现金流的控制以及扩张的节奏没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