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是个热门话题,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最迫切的是管理升级。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如何在微利时代生存下来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
员工收入的增长是不是必然会引起成本的上升呢?其实未必。从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经验来看,中国企业还存在着很大的管理提升的空间。
人工成本改善的空间
随着我国长期劳动力低报酬时代的结束,许多企业特别是代工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带来的竞争压力。这对工人是利好,对企业而言则迫使其提高劳动效率。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想实现工资的长期增长,最好的选择是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让员工在同样的时间里产出更多的价值。
在生产现场,我们常常看到工人们在不停地忙乎,工人的确在做事,但他们真在创造价值吗?
我们把工人直接在产品上加工的动作,称之为增值动作,但是生产过程还有很多非增值的动作,比如:搬运物料、调试机器、换型、等料、重复作业(返工)等等。仔细研究工人的每个动作,都值得问一问:这个动作有意义吗?能让产品产生变化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呢?工人的每小时,产出为什么波动很大呢?
借助动作分析、工作抽样、每小时产量跟踪等方法,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生产效率的改善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正是我们讨论的精益生产为什么能做到在员工收入增长情况下,降低人工成本的奥妙。
作业优化提升效率空间
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即提高增值动作的比例,有很多方法可以参考。
产品线的平衡
一个线体或一条产品线上几个人的作业速度往往不同,整条线的产能取决于最慢的那道工序。这就造成了其他作业人员等待的浪费。
若这些工序不是排成连续的线体,而是分开在不同工位,这个分析也很有意义,它能告诉你整体的产能是多少,对于工序快的工位,要安排他们做额外的工作。
合理分配作业内容
如果生产速度不平衡,就要思考员工以什么速度来生产。这时,首先要知道的是节拍时间。节拍时间是客户需要一件物品时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有了节拍时间,就可以合理分配作业内容。将每个员工作业动作分为增值和非增值两类,非增值动作又可分为三类:A类行为是立即可以排除并不会产生任何障碍的动作;B类行为是作业上不需要,但需要对作业进行分析之后排除的动作;C类行为是在当前条件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动作,这些动作没有价值,但是却是必须的,需要通过改善才能排除。通过消除、合并、重排、简化的方式进行优化和重排这三类动作,最终实现整体效率的提升。
合理设计生产布局
生产布局包括三个层次:工作台的布局、线体的布局和整个生产车间的布局。
工作台的布局直接影响到作业员的作业时间。设计工作台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大多数时候都主张站立作业。
对于线体的布局来说,U型最好,因为它能灵活调配作业员的数量,能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进出,有利于作业员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物料的供应,等等。
对于整个车间的布局按产品工序流的原则,传统上是按功能布局。比如一个机加工车间,车床是在一起的,铣床也是在一起的,刨订和磨订又是在另外独立的区域,而不管一个产品要经过车、铣、刨、磨等工序。这样的车间布局有利于管理,但不利于作业。我们要按生产流程来布局。
低成本自働化
如果劳动力市场工资上涨,则减少人的劳动量、依靠设备(资本)进行生产更合算。但是自働化不是一味追求高性能和高科技的设备,而是要实现低成本的自働化。